
时间:2016-03-22 09:35
如今,中国人已成为全球旅游零售领域最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外流”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那么,如何才能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流向海外的购买力“拉”回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日前表示,国家将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消费回流。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亿元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然而,这1.5万亿元的境外消费额着实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这个庞大数据不是贡献给国内经济,而是全部流向海外。
以英国市场为例,有数据显示,国人在英国每年消费3亿英镑(约合27.8亿元人民币),在伦敦的希斯罗机场,中国游客约占全部游客的1%;Burberry在伦敦Hackney地区开设的奥特莱斯,在非周末的日子,约有四分之三是中国游客。
那么,我国消费者为什么愿意远赴海外购物?如何才能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流向海外的购买力“拉”回来?对此,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表示,境外消费旺盛折射出当前我国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供需结构矛盾。一方面,供给结构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抑制了我国居民现实消费需求。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过剩产能,难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致许多存在现实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无法获得,或者由于品质安全等原因消费者不敢消费,导致现实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另一方面,供给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换为有效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从总量来看,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而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此前也公开表示,我国目前有一个中高收入阶层正在形成,这个阶层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消费。同时,在就业稳定的基础之上这一阶层收入还会逐步增加。2015年,我国的GDP达到67.7万亿元人民币,近11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已经超过1万美元,甚至超过1.5万美元,中高收入消费人群正在聚集,因此境外购物仍然会增加。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表示,从日、韩等国的经验来看,国民收入到达1万美元之前,境外消费都是高增长的态势,大致为30%到40%的增速。我国现在人均GDP在8000美元的水平,正处在境外消费高增长的区间,从过去五年看一直是高增长,未来还会延续高增长的态势。
不仅如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把“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作为2016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在加紧研究引导消费回流的若干政策。据悉,财政部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口岸进境免税店政策的公告,决定增设19个口岸进境免税店,同时将免税额从5000元增至8000元。赵萍表示,增设进境免税店对吸引境外消费回流的效果应该比较明显。但与此同时,还应该更多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与免税店形成互补。免税店的消费特点有很大的临时性、偶发性,而跨境电商上的购物虽是碎片化的,但是可以是经常性的,可保持持续性。
对此,有不少专家表示认同,并提出应进一步加大物流改革力度,鼓励发展国内高端零售业,提高国内高端零售业应对“消费升级”能力。同时,组建跨境物流组织机构,通过物流快递渠道,有序组织跨境网购,消除国内进口商品渠道过多过滥现象,减少进口商品流通环节,降低进口商品成本,为减少境外消费奠定基础。
赵辰昕也表示,目前国家将顺应居民消费趋势,在继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二是要从有形物质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三是要从满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
不过,长远来看,打造中国本土的高端品牌,建立中国企业的质量信用体系,让中国的自主品牌走向国际或许才是吸引消费回流的根本所在。未来,中国消费者对中高端消费品牌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和提高,让外流的“肥水”重回国内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