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5-10-30 09:4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头巷尾见缝插针地冒出许多“小而美”的便利店。这些家门口的小店,商品精致多样,还24小时营业。当你凌晨饿醒发现冰箱里空空如也,只要溜达到这些温暖的小店,就能吃上冒着热气的关东煮或者茶叶蛋。
当网购大潮席卷而来,很多年轻消费者发现,去大卖场购物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去便利店的次数却有增无减。购物习惯悄然变化的背后,是走过20年黄金时代的大卖场业态逐渐褪色,小而美的便利店成为活跃的下一代。
大卖场优势不再
近两年不断有传统大型超市传出“业绩下降、亏损、关店”的消息:人人乐计划今年关闭约15家亏损门店,家乐福第三季度中国销售额大幅下降,华润万家卖掉旗下乐购,乐天玛特、沃尔玛遭遇关店寒潮……业内人士分析,面对租金上涨、电商兴起、同行竞争加剧和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中国的传统大型超市凛冬将至,转型迫在眉睫,而除了关店断腕自救外,走进社区便利店小时代、推出特色产品、借助互联网启用“线上+线下”模式拓展增值服务,这些都成为其“回春”的招数。
在电商冲击下,唯一几乎没有遭遇尴尬的业态是便利店。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排名前55家的便利店销售额增长17.7%,高于百货和超市业态。
值得一提的是,几天前,在香港上市的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物美商业将实现私有化,从香港正式退市。对于退市的理由,物美方面表示,集团的盈利状况一直受到日益上涨的人工及租金成本,以及源自线上及线下运营商竞争的不利影响。2015年上半年,尽管物美营业额上升约11.4%,但利润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下降约19.5%。
物美并不是个案。大卖场的洗牌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了,2014年则被称为是转折点。联商网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至少关闭120家,超市卖场业态是重灾区,共计关闭95家,其中包括华堂商场右安门店。在此前的一年里,华堂已经关闭了望京店、西直门店、北苑店三家店。
没有关店的并不代表活得很好。就在几天前,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股价创下2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起因是沃尔玛在当天召开的投资者大会上预计,2017财年的利润可能环比下滑6%至12%。而在中国,9家沃尔玛分公司以1元的价格被华润抛售,其中8家合资公司去年亏损。它的老对手日子也不好过,家乐福最近公布的季度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大幅下滑11.2%。
零售业进入“小时代”
如今,大卖场高速扩张的势头已不再,高增长、低成本时代一去不复返,渠道下沉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这就意味着粗放式的经营进入了一个阶段的淘汰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时尚与个性化消费,传统大卖场购物环境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面临行业内的重新洗牌。
作为传统零售业态的两种模式,大卖场适合于家庭较长周期的集中采购,便利店则针对个人零散消费。由于租金价格和人工成本的飞涨,城市中大卖场效益普遍在逐年下滑。有业内专家预计,从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大卖场将会逐渐由市中心向郊区转移,城区内将以家庭社区超市为主。
有资深人士这样断言:“超市都在小型化,超级卖场的模式在中国已经断路。”与大卖场不同,社区便利店的发展前景被业内普遍看好。随着卖场业态的不断调整,零售已然进入“小时代”。
从去年11月开始,家乐福在上海陆续开出了四家名为“Easy Carrefour”的便利店。它们更像是一家生活方式分享店,在以橙色红色为基调的店铺里,除了各类商品,还有免费的WiFi、可以微信扫描打印照片的机器、简单的咖啡吧,而靠近临街窗户的桌子上还配有数量不少的充电电源。利用场地之便,其中一家店还和河狸家合作,在店内开展一些做指甲的服务,未来还计划利用二楼空间定期举办青年白领油画沙龙活动。家乐福方面表示,便利店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果运营得好,也会考虑到上海以外的城市开店。如此看来,北京的街头不久后也有可能出现“迷你家乐福”。
即便是拟退市的北京物美,大卖场和便利店并行的业务结构,也使其免受大规模关店的冲击,很多扎根社区的中小型物美门店,依然深受消费者欢迎。业界分析,在经历了前几年大规模扩张后,物美退市或为新的业务整合做准备。
另一家零售巨头麦德龙也确立了业务转型的方向。麦德龙中国区电子商务总经理陶源透露,麦德龙未来在中国区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对社区商超电商的渗透,将依托社区电商和连锁便利店,重点发展O2O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