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9-11-27 11:19
很明显,盒马也在尝试转型,正试图把它多年潜心研究的新零售解决方案融合到购物中心这个业态里,把阿里生态里包括、支付、金融、信用、导航等业务,与购物中心的整个场景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账号会员完成打通,建立积分联盟、大数据融合、产品整合、流量引入等模块。也就是说,阿里CEO张勇所提到的阿里经济体,要在线下实践起来了。
但事实上,社区型购物中心无论从业态多样式、SKU复杂性和管理融合问题都不比其它业态简单。早在2014年,腾讯、百度、万达就试图做这件事,很遗憾,两年后就解散了。究其原因,“不合趋势”是重要的一个因素。
盒马里优势分析
01
满足刚需、接地气
盒马里围绕家庭亲子定位,亲子业态占到了1/3。引进了60多家品牌,主要涵盖餐饮、零售、亲子教育等刚需业态。
从现场探店可以看出,各大品牌作为主流店占据着盒马里内部的醒目位置。餐饮比较适合家庭聚餐,也有一些比较年轻化的品牌。
零售业态品类较广,一二楼都有,包括快时尚、手机电器、珠宝、眼镜、家居杂货等,但都以家庭客群为核心。比如一些童装的品牌。
二楼的盒马鲜生超市,采用的是“盒马标准店+菜市”的组合模式,烟火气更浓。在一年多的经营过程中,结合周边居民消费习惯,多次调整了商品组合,比如增加散装农产品。
盒马里的品牌组合,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形容再合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盒马里还在一楼和三楼分别开辟了部分空间,作为集市和共享空间,意在提高坪效。
02国内首个搬到线上的新零售购物中心
盒马里劣势分析
除了以上我们列举的优势之外,盒马里的劣势也非常明显。
01模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尽管盒马里在努力的适应和调整自己的业态,但仍然走的是“零售+餐饮”的模式,整体业态没有适应发展主流,没有在顾客的体验感上下功夫,还是给人很浓重的拥挤的百货超市感。时间一长,顾客可能会觉得这和其他的没什么不一样,会丧失用户粘度。
02没有做好自身的休闲体验
盒马有7个业态,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IP,品牌效应本身就存在不足。再纵观盒马里,文化和休闲的业态显得比较薄弱,虽然三分之一都是亲子业态,但是主要是从外部引进的,自身的文化建设不足,不能给顾客极好的休闲娱乐的体验。
03线上线下业务太雷同
从盒马里的宣传来看,进驻盒马里的品牌都可以在盒马APP上买到并送货到家,这确实是方便了周围住户,但对于进驻商家来看,却存在很大隐患。因为既然可以在家一键下单,那么顾客可能就丧失了进去逛逛的冲动。也就减少了触发消费的几率,可能会对盒马里里面的一些商家有一定的影响。
04不符合发展趋势
盒马选择社区商业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但这一垂直领域尽管创新,但不少商业巨头早已入局。
从盒马里公布的业态来看,对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这样容易使自己陷入局限性。还有很多购物中心采用的“首店模式”,盒马里也没有采用,时间一久,可能会让顾客丧失新鲜感。
05“科技化”没有做到位
盒马里若想成功运行并做成可复制的模式,这个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盒马坦言,摸索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对一些从没接触过线上运营的品牌,前期进行手把手教学,“这种感觉,就像很早以前教淘品牌使用淘宝系统一样”。
盒马里从宣传开始,一直质疑声不断,最大的质疑点就是它没有打破传统观念,声称要改变中国人的社区购物习惯,而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改动,目前的“科技化购物”也不足以改变未来。
社区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
社区型购物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居民消费,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零售市场无论怎么样变化,由于刚需,它都是长盛不衰的业态。
但它所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严峻,因为社区购物中心缺乏流动客流,所以,如何把附近的消费者请进来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社区型购物中心应该如何吃准社区人群的需求特点,在业态比例配置上做到精准呢?
如何将客流引到实体店里去一直是难题,这个问题社区型购物中心需如何应对?
01物超所值的服务理念
社区型购物中心提供了一种与紧张的工作环境截然相反的舒缓、慢节奏气氛,满足了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层次的情感需求及服务需求。因此,在引进品牌时,必须注重其服务理念。
02根据消费需求确定体验业态比重
然而,真正的社区购物中心,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及周边消费群决定各业态的比例,不应一刀切固定比例。
03多元业态组合,营造社区乐园
结语:盒马里还需要更多的突破
另一方面,就算首家盒马里的运营模式验证成功,但如何破圈出省又将是盒马面临的又一难题。
一个没有创新的社区式购物中心终究会被消费者淘汰,盒马里也是一样,虽然背后有着阿里的品牌加持,但是自身也需要更多的努力。在旧观念上刻苦运作事倍功半,还会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