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纽带﹒汇集﹒分享
协会动态

百货与购物中心的起源、界限和关联

时间:2019-11-19 17:07

百货与购物中心作为两种重要的零售业态,有很多本质的区别,更有密切的关联,特别是面对新的消费趋势,二者的边界已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行业里不断有“百货购物中心化”、“购物中心百货化”的提法。为了理清脉落,比较差异,探讨关联,参考诸多文献,形成本文。

 

 

根据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 18106-2004)》,百货店和购物中心是12种线下零售业态中的二种,二者定义如下:

百货店(department store ):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 / shoppingmall):是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

从定义表面上看,二者区分明显,但我们从更深入的历史起源和现实的经营管理看,二者既有清楚界限,也有密切的关联。

 

一、 业态演化历史
 1 百货店的起源和发展

1)世界百货的发展

对于百货店的起源,研究学者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起源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通常将1852年在法国开业的博马尔谢(Bon Marché)看作是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其后百货店在法国快速发展,包括1855年开业的卢浮百货商店(Louvre)、1865年开业的春天百货商店、1894年开业的老佛爷百货商店(拉法耶特Lafayette)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欧、美、日的百货店基本保持同步发展。例如,美国的梅西百货创建于1858年,斯图尔特百货创建于1863年。西尔斯在1884年就开始尝试邮购商品,规模迅速扩大,1925年开始进入百货商店的经营。日本伊势屋丹治吴服店于1886年开业,其它几家知名的百货店大丸、松坂屋、高岛屋等,都是在1910-1920年开出。

20世纪40-50年代,在业态生命周期的规律作用下,欧、美、日的百货店先后经历了一次回落和衰退,但在70-80年代又有了一次明显的恢复阶段。如美国和日本的百货,在70年代中后期,销售均占到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0%左右。

近些年,同样受到电商和购物中心的冲击,发达国家的百货店的增长普遍较为迟缓,包括玛莎(Marks&Spencer)、梅西(Macy's)、诺德斯特龙(Nordstrom)等业绩都有所下滑,甚至出现了西尔斯(Sears)百货破产保护的案例。
 

2)中国百货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百货店,是1900年在哈尔滨设立的秋林洋行,并且在接下来的20-30年中,一直是“东北零售霸主”。20世纪初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巨头则引领了近代中国百货业的发展:即先施(今时装公司大楼)、永安(今永安百货大楼)、新新(今食品一店大楼)、大新(今第一百货大楼)。

先施百货上海店于1917年开业,其后先施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多个“第一次”:开放式货柜售货、商品明码标价和不二价制度、售货一律开发票的现代经营方式;“环球百货”概念,设置时尚买手岗位;吃喝玩乐“一站式”经营策略;雇佣女售货员……

永安百货于1918年开业,是上海首个使用大玻璃橱窗的商家。1-4楼为百货商场,其他楼层设有酒楼、旅馆、舞厅、游乐场和戏院。

大新百货的南方大厦在1916年就在广州开业。上海南京路店晚些开出,楼高十层,是首家使用自动手扶电梯的百货公司。

新新百货于1923年创办,是第一家装配空调的百货公司。

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百货业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标志性事件是王府井百货开始实施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其它百货随后跟上,百货业迸发出空间的活力。例如仅仅是1992年到1993年,北京先后扩建和新建的大型商场有天桥百货商场、城乡贸易中心、燕莎友谊商城、赛特购物中心、复兴商业城、华奥商厦等27户,1994年又有双安等13家大型商场相继开业,全市已有万米以上大型商场40家。

随后经过股份制改造,一些传统国有百货开始上市,如鄂武商(1992年)、天桥百货(1993年)、王府井(1994年)、友谊股分(1994年)、秋林股份(1996年)、合肥百货(1996年)等。2000年前后,外资百货开始陆续进入,如伊藤洋华堂(1998年)、八佰伴(1995年)、乐天(2006年)。

2008年之后,百货业态最先受到电商的冲击(电商初期品类以家电、数码、音像为主,直接冲击百货业),随后又有三公消费和储值卡业务的大幅下降,经历了较为困难的几年。近几年,百货业持续调改升级、不断创新经营,总体业绩有所回升。
 
 2 购物中心的起源和发展

1)世界购物中心的发展

第一家购物中心的开业无明确记载,但行业普遍认同早期的购物中心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一般认为,美国是购物中心发展的先驱。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是1827年西鲁斯·巴特勒 (Cyrus Butler)在罗得岛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RhodeIsland)建造的三层封闭购物廊,以及1907年爱德华·H·博尔顿(EdwardHBoulton)在巴尔的摩建造的罗兰帕克(Roland Park)中心。

笔者广泛查阅各方资料,发现最古老的购物中心应是英国伦敦的伯灵顿拱廊(Burlington Arcade),它建于1819年,官方名义是为了丰富公共生活和给工厂的失业女工提供工作机会。它全长196码,至今仍然是伦敦重要景点和购物场所,是英国最长的购物拱廊之一。英国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是最世界强大的帝国,工业遥遥领先,生活方式自然也是引领资本主义国家,购物中心发源于此理所当然。 

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后来居上,20 世纪20-30年代,购物中心在美国得到大发展,设计、开发和运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种较为固定的平面布局方式——即将一组商店围绕小汽车布置,或者商店被小汽车包围——很快得到重视,并逐渐流行起来。

美国郊区化势头迫使零售商业设施适应汽车需要向郊区交通枢纽扩散,迎合新的区位选择。开发商尝试将沿街带橱窗的商店组合起来,并在商店群背后设置停车场。

1921年,西尔斯·罗巴克(Sears Roebuck)公司在芝加哥郊区公路交叉点上建立了一家综合商店,以它为核心形成了带形中心(Strip Center)带形中心是美国早期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在30年代的美国郊区非常普遍。

上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的购物中心逐渐成熟,70-80年代,市场趋于饱和。
 

2)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十年的改革开放,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长,购物中心业态在中国应运而生。北京国贸商城1990年开业,广州天河城1996年诞生,上海港汇广场1999年开业,由此中国进入购物中心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零售业和房地产业交融发展,房地产业在全国火爆发展,对购物中心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2003年,中国本土商业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发力,万达、龙湖等在这一年开出首个商业项目,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2015年,中国购物中心数量已接近4000家。

近两年,购物中心的增速略有放缓,但仍然保持每年两位数字的增长。对于整体市场规模,行业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整体数字,有专家估计在6000家左右。

从经营效果看,购物中心冰火两重天,优秀的企业一铺难求,租金年年上涨。也有的企业勉强开业、长期不能满租、经营持续亏损。整体上,购物中心已进入存量增长时代,盘活存量、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小结:无论是百货还是购物中心的发展,其根源都是因为生产力的解放,改变了生产方式,包括消费方式和商品售卖方式等。作为两种最能体现生活方式的业态,从发展之初,二者就相互借鉴,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互动关系。随着数字化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二者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二、百货与购物中心的界限

(待续:从开发、招商、运营、顾客服务等角度分析)

 

三、 百货与购物中心的关联

(待续:百货向购物中心学什么?购物中心向百货学什么?)

 

参考资料:

1.    《中国百货商店演化轨迹研究》 2016年李飞

2.    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系列报道》2919.9.5 赢商网

3.    《四大百货的百年传奇》2017年第11期《人民周刊》

4.    我国购物中心发展历程的四阶段2017.7.28 赢商网

5.    英国购物中心缘何能够长盛不衰 2015.12.22联商网

6.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史 2014 中购联

7.    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 2018.8.16 李菁何剑华

8.    相关公司网站、年报等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技术支持:南京柏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8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