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纽带﹒汇集﹒分享
行业研究

社交电商的本质

时间:2020-05-07 14:10

近几年,社交电商浮浮沉沉,一时人人眼红,一时又唱倒声不绝。眼见着它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本文将从最简单的角度,提炼社交电商的核心精髓,解释其本质属性






一、渠道是社交平台



我们知道,消费中讲求人、货、场,场范围扩大了(线上+线下),货没变,而人的位置则从集市和商场,变到了网络中,更确切的说,是社交平台上。


社交平台多种多样,包括微信QQ等聊天类,微博等博客类,知乎等问答类,以及抖音快手等等,功能各有偏重,但功能都有重合。


根据艾媒咨询,2019上半年中国即时通信应用使用率达到96.9%, 即时通信所代表的移动社交已成网民生活常态,随着国内移动社交生态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用户规模将突破9亿。


本质1.png

图源:艾媒咨询


当人们大量聚集在社交平台上,谁的曝光量多,谁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流量也因而被人争破头。身为动辄几亿常驻人口的平台,社交平台能够带来的曝光量无疑是惊人的,倘若能在这样的地方进行商品的宣传和销售,业绩突破便指日可待。这和十几年前,火车站口、交通枢纽等人流量最大的“黄金地段”类似,尽管租金高昂,仍然被人争抢。


二、核心是信任


平台搭建好了,流量有了,但还不能保证消费者一定会购买。因而接下来,商家需要做的,就是将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然后通过宣传,让后者明白且相信产品的优良功能。


传统的宣传手段无外乎广告、电视购物以及商家实体促销等等,消费者接触的大部分宣传人员(广告明星、电视购物主持人、商场导购等)都是陌生人,宣传效果参差不齐,甚至广受诟病,但KOL、KOC的出现却大受好评,名利双收,这是为什么?


本质2.jpg

被淘汰的电视购物


商品交换最核心也最基本的就是双方相互信任,消费者因为产品信息的不平等,毫无疑问处于交换关系的弱势一方,害怕受骗,因此信任尤其重要。


顾客信任一般有三个层次,认知、情感和行为。为什么电视剧中“又臭又长”的“硬广”那么烦人?因为它们仅仅达到了认知层面,让观众在脑海中对商品有了基本的认识轮廓,却没能够建立信任,且一般很难再深一步,于是被大脑默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垃圾信息”,最终引起情绪上的反感。


而KOL/C则完美地规避了这一缺点。


首先,KOL/C需要成功地推销自己,挖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通的领域,给观众提供价值,建立起认知、情感甚至是行为信任。然后再以自身为托点,把这种信任复制、迁移到产品上。


KOL/C可以是有着鲜明特点的素人,比如你爱吃又会吃,那你推荐的美食和餐厅自然能够吸引人光顾;可以是粉丝庞大的明星,比如娱乐圈几大著名带货男神女神,爱豆们;可以是商品点评里的一个买家,或者吐血整理了洗面奶避雷清单的某up主;甚至可以是你身边熟悉的普通人。


本质3.gif

知名网络博主李子柒


三、潜力是刺激需求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本来没什么需要买的,仅仅只是为了放松娱乐一下,点开小红书逛了逛,30分钟后,就已经被安利了一堆神器?


这里面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刺激消费欲,买了很多不一定需要的东西,即“冲动消费“;二是唤醒潜在需求,购买之后生活更加便利,愉悦度提高。


我们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宜家之所以把卖场设计得像迷宫一样,让顾客在里面转来转去,就是希望延长购物时间,让顾客看完全部商品,从而刺激消费欲,或是潜在消费需求。而社交电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在抖音中,设计一段迷你剧,“不经意地“展现出某沉浸式耳机的使用效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或者在直播中化个妆,再360度无死角展现粉底液的贴合与自然;又或者只是单纯地在朋友圈里,分享一张最近听的在线课程截图。


这一系列发生在社交平台上、经意与不经意的分享与转发,都有种草的潜质。由于种草来自信任方,且使用效果都有了展示,用户要么头脑发热直接下单,要么先思考一下产品在自己生活中的可用性价值,有用的就买了,没用的也会先记着,以备不时之需;反而很少再去考虑商品的质量、效果等问题。


因此除了显性的消费需求外,社交电商还可以刺激、进而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本质4.png

四、总 结


尽管社交电商领域看似利润无穷,但也会受困于流量天花板、流量转化以及客户留存的问题。无论现状和发展前景怎样,社交电商就像古往今来层层推进演化的商业形式一样,只是一种顺应时代的模式而已,它可能一时辉煌无极,也可能最终陨落。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商品交换的基本元素买方和卖方是不变的,变的只有中间的渠道模式、销售方法等。


来源:Coresight Research 科赛咨询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技术支持:南京柏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8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