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八大关键词带你回顾2020零售行业
时间:2021-01-07 11:11
2020年,伴随着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加速了零售行业领域新变革。CAP消费洞察梳理了全年8大热点关键词及趋势,希望这些热点背后所传递出的信息,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思考未来零售的发展趋势。一场凶猛的肺炎疫情开启了中国人的2020。疫情之下,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为抗击疫情不懈努力。与此同时,在社会危机面前,无数零售企业集团也舍弃“可乘之利”,他们守望相助的精神,在暂时黑暗的征途中熠熠生辉,让人动容。零售行业虽充满了竞争,但在关键时刻仍是关系到民生的基础行业,大部分企业承载着社会责任,创造出了积极的社会效益。期间,零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员工的身体健康也成为了众多设施设备与技术服务企业时时牵挂的事情,除了捐赠物资,还迅速响应,发布了不少高效便捷的行业解决方案与研究成果,为零售企业保驾护航,为零售员工排忧解难。在危机面前,不少优秀的区域化零售企业转危为机,充分的认知到消费者对于美好生活需求和地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一手抓优秀供应链管理的同时,一手抓区域商业终端门店的运营差异化。疫情期用“家”文化,由内及外的呈现出了优质的企业文化。根据商务部监测,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人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上架商品数超过2000万。每天平均观看人次超2.6亿。 百货、商超、家居、集合店等线下零售业态纷纷入场直播,展现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有数据显示,在直播场次方面,百货商超的导购在2至6月开播了6万多场。而在粉丝规模方面,截至6月底,百货商超导购账号的粉丝数量比2月初增长了47.2%。特别在疫情期间,线上直播成了实体零售业销售获客的首选之举。银泰百货是百货行业“云复工”第一家,店员拿起手机带领一票顾客宅家“云逛街”,刚上线淘宝直播十几天便开播超过300场,迄今将6000多名导购送进了直播间;北京上半年重点商圈累计直播超500场,其他各城市的百货商场和餐饮企业也纷纷打造直播活动,不仅卖实物,更卖代金券、优惠券等虚拟商品。 随着疫后经济复苏,实体店直播频次减弱,但并没有抛却直播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常态销售“组合拳”。2020年,正可谓是实体零售业的直播带货元年。但另一方面,2020年11月2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对电商直播提出了具体的管理细则,特别是头部主播,主管部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疫情另一方面也催发了“宅经济”,社群营销成为传统商超圈活流量、提升销量的利器。不少零售企业在疫情催化下都加入了社群营销的大队伍之中,微信群为疫情期间出行受限的消费者与数字化基础薄弱的中小零售企业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一低门槛模式被不少企业看好。门槛虽低,取得精髓的企业却是少数,一些在疫情爆发期获得了订单直线上升的企业,并没有将这项漂亮的成绩持续下去。当疫情稳定后,购物渠道逐渐恢复,社群营销的存在感逐渐变弱。很多企业没有把握到社群营销的核心。作为线上零售的一种,其关键仍是商品、流量、交付,若这些层面运营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商品采购环节与利润空间。目前,社群营销仍处于“一锅炖”的摸索阶段,呈现出“定位模糊”、“商品与用户运营混乱”等问题,离形成一套体系、可供借鉴的标准发展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加速了实体零售的数字化进程。上半年,实体零售企业纷纷在到家业务、直播、小程序等全渠道中挖掘存量、寻找增量。数字化正在改变零售行业的游戏规则。在这场竞争中,胜者可以依靠数字化与竞争对手拉大差距,但对于基础薄弱的企业来说,数字化注定是一次焦虑的转型。一些走在数字化前列的零售企业已经开始享受其带来的红利,刚刚起步的企业还走在增加销售渠道的初步阶段,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差距进一步拉大。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数以万计从业人员从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到交易方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中对组织管理架构的灵活性是相当大的挑战。突如其来的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出行自由,在大型商业普遍停业的情况下,社区商业犹如一根根毛细血管,串联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让消费者重新正视了社区商业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当前强调促进内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环境下,发改委和住建部等多个部门曾发布文件表示对社区商业的支持和鼓励,并希望开发商能够多加关注利民、便民的商业板块,共建互惠双赢的商业场所。而无论是消费者对于社区商业的需求逐渐攀升,还是来自政府以及市场红利的加持,其发展势能都已逐步放大,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迎来了自己的show time。相比大型商业而言,社区商业的便捷、灵活、客群稳定等优势不言而喻,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赛道”,想要“活的漂亮”,就势必要从单一的社区功能服务中跳脱出来,规划和打造出满足更多人群的消费、休闲、娱乐、生活、商务等多元功能,博出项目在众多竞品中的出彩之位。未来,更多的社区商业定将会在一次次更新迭代中,打破拘泥于仅供消费的单调场景,从生活的各个角度为消费者构筑一个除家和工作以外的“第三空间”。在疫情重压之下,各地相继为“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松绑,百货商场纷纷推出“深夜食堂”、情景式街区市集。上海静安嘉里中心、佛山益田假日广场等购物中心,甚至在系统中增加24小时客流监测功能,帮助购物中心挖掘“夜经济红利”。
“烟火经济”的发展,为商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商业要素经过嫁接、重构,培育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延伸并拓宽商业运营的价值链条。购物中心如能精心策划,打造出兼顾市民消费需求与体验乐趣的“烟火”业态,必将造就“超级文和友”一样的现象级商业景观。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零售业带来了极大冲击,不论是百货还是购物中心遭受重创。但肆虐的疫情是危机,也是行业变革的契机。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更以及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兴起,零售行业在“十四五”势必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和腾飞的关键时期。疫情可以说加速了零售业大变局,卖场调改在这一时期显得至关重要。用小投入换来大收益,相比新开一家门店,在原来基础上对门店进行升级改造对于今年的实体零售来说更具性价比。诸多菜场、商超都纷纷将老旧门店粉刷一新,带来流量业绩双提升。当今电商和到家业务争霸零售市场,实体零售的定位早已不是单纯的售卖商品,门店设计、商品陈列、品类管理、场景互动、数字化工具运用、多种营销方式都成为了零售门店争相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挽回逐渐流失的客户。2020年11月21-23日,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和奕咨询创始丁昀老师携手合作的第六届零售研究分享会——《后疫情时代的卖场调改和经营重塑》在上海成功开讲。来自首旅集团、王府井集团、百联集团、中国石化、天虹数科、大商集团、利群商业集团、南京新百、长春欧亚、汉商集团、商之都、湖南友阿、西藏拉百、天津海信、信誉楼、北燕商城等90多家零售企业,300多零售业高管出席,引领了行业调改风潮。“后浪”词在2020年火了。《2020年中国消费者报告》显示,2020年的消费者更关注健康、追求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之间平衡、智能生活成为主流、“宅”消费和性价比。面向更富有个性的“后浪”,百货商场纷纷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打造“网红”景点,开启跨界营销,亲自为后浪们“种草”,将“破圈”视为追求。在更加复杂的商业环境,老一套的消费者洞察方法便显得捉襟见肘。而今,消费者洞察需要更加全面、深入,洞察下钻到业态乃至品牌,而维度需要扩展到目标客群的爱好、趣向乃至亚文化风向。依据“后浪”的消费特征,重新布局场景、渠道,增加潮流、艺术元素,提供由参与、诠释、分享所带来的附加满足感。在以“打卡”、“体验式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趋势之下,百货商场应逐步实现空间运营和服务的双重升级。来源:CAP消费洞察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