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2-03-03 09:51
商品力是零售商的一项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线下实体店,商品力和体验是对抗线上竞争的两个主要手段。提升商品力,可以按业务流程,划分为三个段落,即生产商品、选择商品和经营商品。
零售商经营的商品从来源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外部厂商生产的厂商品牌,二是由自己开发的自有品牌。自有品牌的优势在于营销成本低,毛利较高,易于形成差异化。
自有品牌发源于欧美零售业,一直有较高的销售占比。根据“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商协会”报告,自有品牌这两年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商店自有品牌占17.7%的销售额和19.6%的品项数,当年自有品牌在美国所有零售渠道中达到创纪录的1990亿美元销售额。在2022年1月,销售额增长了4.2%,由于通货膨胀提高了商品价格,预计自有品牌的销售将保持强劲。具体到企业,Costco自有品牌在2021年销售达580亿美元,约占公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山姆会员店的自有品牌占比也较高。
图: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在美国的百货行业,也非常关注自有品牌开发。例如梅西百货对投资人承诺将在2025年前,将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占比提升到25%。梅西将重点扶持四大自主品牌—国际理念(International Concepts)、阿尔法尼(Alfani)、风尚(Style & Co)与宪章俱乐部(Charter Club),努力达成单一品牌价值达10亿美元的目标。
图:梅西百货的自有品牌服装Alfani
中国零售业自有品牌总体占比不高,超市全行业平均5%左右,百货行业占比更低,很多没有开发自有品牌。长远看,随着自营规模扩大,自有品牌将有一定的占比。
对超市来讲,主要是采购,考察要点包括:企业品牌、市场占有率、毛利率、退换货政策等。对百货来讲,重点是招商选品,这是目前大多数百货店的最重要部门。选品的要求一般有:符合门店定位、有一定的时尚和潮流特点、毛利较高(或能承担的租金水平高)等方面。
近年来由于竞争加剧,百货招商的难度加大。有的热衷于引入网红品牌,如**茶,寄希望于他们给门店带来流量,在租金上给予取予很高的优惠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网红店经营也出现了问题。
还有的着力于引进首店,有的地方政府还在政策上给予一些引导,如资金支持。其实首店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引进的同时,商场本身也成为首店的试验场所。
近期,很多购物中心引入新能源车,分析原因,一是因为目标客群一致,都是面向家庭消费者;二是品牌较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购物中心形象;三是汽车销售所需面积较大,商品品项又较少,易于管理。
图:某商场内的新能源车展示
不管什么样的策略,围绕定位进行商品组合和引入是最重要的,要给顾客清晰的品牌形象,而不是仅从品牌的热度或个性来判断。
对于百货、购物中心和奥莱,主要是自营、联营、出租三种方式。购物中心出租占比大,带来的问题是对运营品牌的总体把控力度减弱。还有一些为缓解资金压力,出售一定的物业面积,更不利于统一的品牌经营。
奥莱的经营模式与百货更接近,联营占比大。自营方面,这三个业态都很少,百货相对多些,但行业平均在8%左右,其中以化妆品为主。个别企业,如信誉楼、SKP等自营占比较高。
图:王府井集团改造升级的买手店东安睿锦
出租和联营对商场来说收益相对稳定,但企业的商品核心能力不足。企业都在努力提高自营占比,但难度较大,难点包括买手队伍建设(经营能力)、资金能力(抗风险能力)、激励机制(对失败和亏损的容忍度)等。
在经营商品上,企业普遍加强了数字化能力,如通过客流分析,制定更优的租金或扣点方案,完善布局更优的客流动线。在商品数字化上,有的企业通过深度联营、导购上线、专柜直播等方式,开展线上销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体来讲,商品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话题,是品牌营销、采购招商、运营管理、数字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所有因素汇集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价格,这是吸引顾客的关键。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