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旗下天狗网定位为:为线下实体护航,推广O2O营销模式,打造现代化都市购物商圈。目标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应对疫情,集团要求各店增加天狗网线上商品种类,支持超市民生商品线上下单,邮寄到家。
查看其公众号“天狗网”和小程序“天狗网商城”功能齐全,商品丰富,响应迅速,但APP的响应似乎有些问题,可能是订单量过大原因。从版本历史记录看,最新更新为1个月前。
时间:2020-02-12 15:06
实体零售从2013年前后开始探索全渠道发展,但是这些年除了个别企业,总体上看全渠道并没有大的进展。但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无论是上线企业,还是企业投入的资源,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销售规模,都明显提速。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每年开展《实体零售全渠道发展研究》,鉴于疫情期间全渠道的发展情况,我们撰写、汇编了本期“专辑”。
汇编的目的,不是随风逐流,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长期趋势角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主要从百货和超市两个业态,分析当前全渠道的发展。
一.主要百货企业的全渠道做法
在前几期报告中,我们一直以十家以经营百货为主的大型零售企业作为样本,进行持续考察。仍然主要以其为例,具体如下:
总体看,与2019年8月的报告相比,百货的全渠道方案有所简化:具体体现在,一是购物网站四家变为三家,即“北国如意购”转为移动端入口。二是APP由8家变为7家,掌尚欧亚已下架。
但是,为了应对疫情,以到家服务为主的小程序、微商城有所增加,如近期增加的“百联到家”、“银座到家”、“王府井微商城”等。
十家企业的具体情况:
1. 百联集团
新增“百联到家”小程序,基本使用流程是“扫码小程序-地址和定位-选购商品-确认信息并下单-配送”。所有到家小程序功能基本大同小异。
同时,百联旗下联华鲸选APP和小程序,节日期间在杭州地区的线上订单需求急速上升,销售同比增长3倍多。
2. 重庆商社
因与物美有资本上的合作,重庆商社的到家服务主要通过“多点”进行,还采取了社区微信群等方式。由于线上订单增多,公司共1000多名员工在一线忙碌,加班加点持续处理接单、拣货、送货和售后问题。
商社自身的综合购物平台“世纪购”(百货类商品占比较大),则由于物流问题,出现延迟交货的情况。
3. 长春欧亚
从跟踪情况看,掌尚欧亚APP已下架,公司侧重于小程序应用。春节前后,公司为避免人群大量聚集造成隐患,对防疫物资采用线上绿色通道预售,市民通过“小程序”预购。
4. 武汉武商
武商处于此次疫情的中心,更多精力在于线下对市民生活必需品的保障。但通过在线化、全渠道的办公方式,提升了效率。如公司移动办公系统支持所有员工通过手机,电脑,pad等各种移动端进行办公作业。集团供应链平台经营人员与供应商可以实现线上信息互通,电子订单,线上补货,销售数据共享,电子结算等,供应商均能在线上通过平台便捷获取。
公司旗下武商网APP,在不断提示用户:为做好防控工作,各店恢复上班时间和发货时间均有所延长,已发货转运中心的快递包裹因湖北区域配送受限制,物流时间延长。
5. 银座集团
在百货品类上,银座推出“云shopping”,9个商场、10大品类、220余个品牌,在线种草。基本方式为:扫码-进群-导购1对1推荐-直邮。即使部分百货店停业,通过这一方式,仍保持了一定的销量。
在到家服务方面,银座集团2017年就通过与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第三方配送服务企业合作,把商超零售与市民“菜篮子”无缝对接。数字显示,此次疫情期间线上业务增长了四倍,并且还在持续增长。集团研发的“银座到家”微信小程序于年前开发完成,春节期间紧急启用。
6. 王府井百货
响应号召,王府井百货推出了“宅在家 安心购”的微信商城服务。顾客可扫码进入专属福利群,也可进入在线购平台购物。基本操作方式也银座集团相似。
大商旗下天狗网定位为:为线下实体护航,推广O2O营销模式,打造现代化都市购物商圈。目标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应对疫情,集团要求各店增加天狗网线上商品种类,支持超市民生商品线上下单,邮寄到家。
查看其公众号“天狗网”和小程序“天狗网商城”功能齐全,商品丰富,响应迅速,但APP的响应似乎有些问题,可能是订单量过大原因。从版本历史记录看,最新更新为1个月前。
8. 北国人百
北人集团原有的PC电商“北国如意购”已不具有电商功能,转为移动端“掌上北国”的入口。
疫情中,北人集团承担社会责任,重点百货卖场和超市的所有门店保持正常营业,保证了一方市民生活正常、市场安稳。
北国商城利用“掌尚北国”APP,线上云货架、消分换礼,上线丰富的百货商品供顾客在线互动。同时,大部分品牌专柜开启朋友圈、微信群、短视频、品牌自有平台等线上购物通道,发挥线上导购员作用。
9. 天虹商场
天虹的全渠道开展较早、应用较为全面,购物网站、APP、公号、小程序一应俱全。疫情期间,天虹推出口号为“宅家选好物”的“百货到家”服务。有媒体报道,从2月1日到2月3日,天虹百货到家的销售占比达到近35%。百货线上购物以服装、化妆品、消毒防护用品为主,尤其是运动休闲、功能服饰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2月4日,百货到家销售比前1天翻了3倍。
天虹超市的到家订单同样暴增。数据显示,2月5日,天虹超市到家深圳订单近 2 万单,全国订单翻 6 倍,单店最高超 1000 单。
10. 银泰商业
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银泰商业发布了新零售第三年成绩单,概括信息为:1)新零售战略:未来5年线上再造一个银泰百货。2)新零售速度:门店10公里范围内2小时定时达已覆盖18家门店。3)数字化会员突破1000万。在过去的三年时间时,银泰将会员体系、交易系统、营销系统、数据库等底层核心系统全部上云,在中国零售业中独树一帜。
在全渠道方面,银泰也擅于利用新的媒体。2月10日消息,银泰百货联合淘宝,邀请近千名导购在家直播卖货,实现“无接触购物”,雅诗兰黛、科颜氏、悦木之源等品牌专柜,已率先加入“导购在家直播”项目。
同样,在友阿集团的友阿购微信小程序的直播专区,来自友阿集团各门店的直播接连不断。友阿集团推行“防疫不放松线上不打烊”,所有门店均上线“友阿购”平台,美妆护肤、居家日用、服饰鞋包等各种类型的商品齐全,保证顾客足不出户,就能逛商场,挑选心仪好物,快递直接到家。
在此次疫情中,百货由于非生活必需品的属性,很多门店关闭,线下销售受到较大影响。但一些企业通过线上销售和到家服务,弥补了部分损失。
从总体趋势上看,简化运营较重的PC电商和APP,加强公号和小程序商城的开发利用,同时推出直播、建群等方式,让消费者“在家也能逛商场”。
二.主要超市企业的全渠道做法
超市的全渠道同样有简化的趋势:如PC购物网站减少,主要作为流量入口;个别APP下线或整合。但到家服务已成为标配,有的与第三方合作,有的独立开发小程序。
1.华润万家:
一年来,华润万家对线上渠道作了系统整合,如原“e万家”APP在2019年7月前后,改为“万家”APP,主要侧重到家服务。原公众号“乐购乐活派”迁移至“华润万家超市”,原公号“e万家”取消,小程序万家星卡(电子礼品卡)下线。
公司侧重到家服务的策略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展现。浙江公司来自“华润万家”APP及第三方平台的线上业务订单自1月26日年初二起猛增,每天破万单,订单笔数和客单价翻番。陕西公司也出现类似情况。
华润旗下苏果超市也加大对线上商品的供应,协调三方平台增加运力。数据显示,日均线上订单量达到数万单,公司协调京东到家、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O2O平台,增加订单运送能力,同时也在不断优化苏果优选社群购业务。据悉门店上线的京东到家、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日订单量达到了平时的4倍。
2.大润发
自从阿里收购后,大润发线上快速去“飞牛”,全力发展“大润发优鲜”。疫情中,线上推出“无接触式配送服务”,骑手将商品送到小区指定区域,再联系顾客自行提取商品。顾客下单后默认进行“无接触式配送”,如果顾客有特殊需求,需要“送货上门”或指定其它地点,可提前与配送骑手联系。
3.沃尔玛
沃尔玛全球在全渠道方面一直持续发力,中国市场更是重金打造。根据沃尔玛中国官方1月9日公布的2019年数据显示,其全渠道线上线下销售规模保持三位数增长,拥有数字化顾客超过5000万,“沃尔玛到家”O2O业务平均月销售增长突破60%,沃尔玛社区店客流和销售均为双位数增长,未来5至7年将在中国新增500家门店和云仓。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陈志宇:“2019年沃尔玛中国电商的同比增长翻了1倍多,在中国市场销售占比15%。从整盘生意来看,电商业务对沃尔玛中国成长的贡献超过了95%。”
由于到家业务的激增,沃尔玛日前公开发布消息:欢迎社会暂时歇业员工来沃尔玛“上班”。
4.永辉超市
近两年来,永辉超市将线上作为新的增长途径之一。首先是结合到家业务,大力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未来一段时间,线上业务是永辉业务增长很重要的支撑部分。这是永辉超市总裁李国此前的表示。
话音刚落,疫情中派上了用场。春节期间,永辉超市APP推出了在线买菜送货上门等业务。全国的27个配送中心是永辉超市抢占线上市场份额的重要依托。永辉表示,受疫情影响,线上购物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步伐也将提速,永辉将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数字化转型,打造“手机里的永辉”。
5.联华超市
联华线上主推“鲸选APP”,公众号为其导流,小程序主要是扫码购应用。数据显示,其线上节日期间在杭州地区的线上订单需求急速上升,销售同比增长3倍多。
6.家乐福
苏宁收购家乐福后,家乐福宣布其“到家”服务正式接入苏宁易购APP,时令生鲜、休闲零食、母婴用品、个护清洁、粮油调味等均可在线下单。市民可通过家乐福中国小程序、苏宁易购APP及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外卖平台搜索家附近门店,在线订购。由于订单量激增,家乐福启动“跨界共享员工”项目,从苏宁各部门调派至家乐福的支援队伍已达上千名员工,重点支援各门店到家业务的拣配服务。同时,苏宁易购接入家乐福“1小时达”服务。
7.物美超市
在疫情发生之前,物美就已开始加力推广多点APP,之前店员只是在收银环节建议用户安装多点APP,转为通过多重手段促使用户下载多点APP。
疫情期间,物美、多点联合推出“物美多点社区抗疫服务站”,已在多个社区开始试点。接收社区居民线上订单,集中到货,居民有序自提,有效提供便民服务。
据多点披露的数据,多点在2020年春节期间,GMV同比增长232.2%,新增注册用户同比猛增236.3%,2020年1月,GMV超42亿元,环比去年12月增长162.2%。
8.步步高
步步高一直勇于在全渠道业务上的探索,一年来,线上业务明显简化。重心以小程序“步步高Better购”和到家服务为主。
为满足疫情期间顾客在家购物大幅提升的需求,步步高于1月29日正式上线了主打生鲜商品的在线销售平台――“小步到家”,提出保证一日两配,争取一日三配。
9.中百集团
中百的线上渠道,侧重PC电商“中百商网”www.zon100.com,以及中百多点商城,APP和公众号侧重会员信息服务,而非购物。
疫情期间,中百与武商集团、中商集团、汉商集团等一样,处于暴风的核心位置,承受巨大压力。线上业务除了与多点的合作外,部分门店还开放了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的业务,市民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在线上进行查询和下单。
10.利群集团
利群集团线上重点主要是“利群网商”APP和微信商城。疫情期间,“利群网商”订单量实现数倍增长,为保证下单顾客能尽快收到所需商品,利群干部员工提前结束假期,甚至用私家车协助订单配送,解决了顾客燃眉之急。
纵观全渠道的发展,到家业务开展了几年,今年春节期间因意想不到的原因爆发。综合各方面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到家订单增长至少3倍,并且有望继续保持至少几个月的较高增长速度。
当前,很多企业都在思考疫情结束后,如何开展工作?在全渠道业务方面,可以预见一部分顾客因疫情期间形成惯性和路径依赖,会有较长的持续性。到家服务是否成为长期趋势?企业是否要大幅加码线上业务?这是涉及企业战略方向的话题,应慎重思考。
首先我们要判断短期影响和长期趋势。疫情时期,大家没有选择,对功能、体验、效率没有太多要求,但在正常情况下,有些到家服务是否能够禁得住市场考验?企业是否有长期足够的投入能力?市场的量是否足够支撑运维的成本?值得思考。
其次,还要考虑自身的技术条件、投入能力。对上述20家企业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到家服务做得好的,大多是有较扎实基础的企业,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碰到疫情自然发挥出来。
企业的发展,都有既定的战略。我们不必因为短期的巨大变化,而急于改变自己的战略。线上业务一定有未来,到家服务一定有市场,同样精致化的商品管理和服务,良好的体验和互动,也有很大的空间,也是致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