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纽带﹒汇集﹒分享
行业研究

是时候给实体零售数字化做个小结了……

时间:2024-06-25 17:09




现代零售的起点标志,一般认为是1984年国家发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一些大型百货公司陆续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试点改革,继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然后超市、购物中心、电商、便利店等业态相继进入市场,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此过程中,数字化(初期一般称为信息化)相伴相生,数字化从固化流程手段,到业务工具,再到成为创新消费场景的抓手,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

风起云涌 过往不易


早期零售业的数字化,更多是采用信息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深入开展,技术发展从IT到DT到人工智能,发挥作用方面从管理工具到业务模式。回顾总结下来,线下零售的数字化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早期起步(1990年前后)

(1)背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零售业以百货店为首,进行股份制改革,进行市场化和股份制的试点,大大释放了企业活力,企业规模和运营效率大大提高。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零售信息化应运而生。当时的信息化投入以硬件投入为主,主要是POS机、扫描枪、票据打印机,以及相关周边设备。软件方面,在这一阶段,诞生了几家国内知名的零售信息服务商。
(2)特点:    
一是解决基本管理需求,完成商品进、销、调、存、盘点、变价等各项基本业务活动。
二是互联网启蒙。1995年,中国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成立,但当时与零售业产生关联还有一段距离。

2.快速提升(1991—2002)
(1)背景: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前,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在这之前的几年,是零售业增长最快的阶段,百货业购销两旺,在前后十几年时间里是百货业的黄金时代。超市跑马圈地,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到2002年大型连锁企业的增长都在50%左右。零售体系的跨区域、多店铺、多业态发展,要求通过信息化来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在前期进、销、调、存、盘基本需求基础上的进行健全与完善。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需要更为强大的管理系统,ERP随之系统出现,并在本阶段的中后期逐步被大型零售商应用。
(2)特点:
一是内部效率整合,在物理门店扩张的同时,提高运营质量和管理能力。
二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破灭。2000年前后中国市场出现了电商的第一次爆发,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泡沫破灭,一批早期电商企业倒下,但为后来的电商发展埋下了种子。

3.全面发展(2003—2008)
(1)背景:在此前后,零售业发展从规模扩张阶段、追求效率阶段,进货到差异化经营阶段。零售商在采取供应链优化、品类管理、强化标准化、加强成本控制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系统,上线大型ERP,打造物流体系。同时,2003年淘宝成立,零售业正式进入电商时代,迈向效率管理的信息化和电商再次爆发。    
(2)特点:
一是从效率管理向差异化转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下,企业更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经营策略,业态和模式创新不断涌现。
二是电商再次爆发。2008年4月,淘宝商城成立,一号店上线,京东由3C家电垂直电商转向平台电商,同年苏宁易购年初上线,电商公司扎堆成立。家电、数码、音像、服装等品类线上分流严重。

4.全渠道建设(2015年前后)

(1)背景:2012年,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标志移动电商时代的来临。到2015年,天猫、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移动端订单量均超过50%,全行业移动订单占比首次超过一半,移动端起飞。线上占比越来越高,线下零售企业为求自保,对线上渠道的探索进入一个高峰期,O2O、多渠道、全渠道是彼时的热点话题。

(2)特点:
一是移动时代来临,不仅仅是电商模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了消费习惯、管理手段、经营理念等方面的改变。
二是线上线下之争。实体零售商虽然巨资投入,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和线上平台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虽然线上销售也在提升,但巨大的成本支出拖累了企业的整体利润。

5.全面数字化(2020年前后)
(1)背景:实体零售经历了前期的迷茫、冲动、失败,对线上业务和数字化越来越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态度。如抛弃投资大、运营重的PC电商和APP,采用更轻的小程序;重视私域流量营销,提升会员服务能力;借鉴社群营销、团购等新模式,拓展宣传和销售渠道。    
(2)特点:最突出的是线上线下融合。2022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个别品类远超30%。线下企业必须强化线上能力,融合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开展经营。

在此过程中,零售行业的发展从战略层面分别经历了产品为王、流量为王和用户为王三个阶段,虽然每个阶段的战略重心不同,并且因业态而有所差异,但都分别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货、场”的数字化进程。

二、

上下求索 得失相伴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受舆论的错误引导、领导人决策失误……线下零售走过很多弯路,踩过无数大坑。举例如下:

1.PC电商
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影响和刺激,实体零售于2000年前后开始探索电子商务业务。如2000年上线目前仍在运行中的中百集团中百商网、2001年上线的西单商场的“i购物网”。不完全统计,在2009-2011年间共约有2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零售商开通了电商网站,目前基本都不具备电商功能,只是企业的一个媒介窗口。

2.自建APP
本质上来说,区域性、中小规模的零售商,没有必要开发APP,这是后来的认知。因为APP开发主要有“二高二低”的问题,“二高”即高获客成本和高运维成本,大部分企业对于APP的持续运维投入估计不足;“二低”即低流量和低活跃。千方百计拉来的用户,只有在大力度的促销情况下才活跃。    

3.平台思维
曾几何时,头部的多家线下实体零售企业,开始打造自己的平台,除了包罗万象的线上交易,还有区域联盟、各种到家、异业积分等各种宏大远景,实践证明,线下实体企业可以有平台思维,但不具备平台能力。

4.跨境电商
这是一项具有阶段性、政策性的业务,很多企业斥资着手打造,但由于渠道资源有限、业务流程利好等因素,成效很小。

5.人脸识别
这是精准营销概念下的一个产物,寄希望于识别个体消费者,以便进行精准触达,但是在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规之下,所有投入归于无效。

以上可能是几个典型的弯路,线下企业或多或少亲历过。总结起来,一是在线上的业务流程上,线上没有与线上抗衡的能力,不要试图在“线上卖商品的问题上”和京东、天猫竞争;二是要发挥自己的特色,比如1V1的服务体验,才能冲破线上的竞争;三是充分预估政策法规风险;四是中小企业,最好采用“从新”策略,不要试图做一个创新的引领者,百战难有一胜。

尽管踩坑很多,但整体上看,数字化转型的得远大于失。例如:
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完善的内部业务流程管控,包括进销存、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等。
在消费触点和场景打造上日益成熟,如数字化会员、数字化卡券发放与核销、智能停车系统等,这些也是区别于线上的能力和优势。
在降本增效上,在某些岗位,数字化大大减少了用工,提高了效率。
……

三、

抚今追昔 前路待考

当前的零售业面临较大压力,概括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竞争加剧,包括存量渠道分流和大体量新增商业;二是消费疲弱,消费者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三是成本提升,包括服务成本和营销成本。在此背景下,企业对数字化寄予更大的希望。具体需求包括:


1.强生态,全方位能力建设
当前零售业的点(各类触点,如扫码加入会员)、线(各类渠道,如小程序商城)的建设基本完成,更多投入在整个体系能力的打造,即企业数字化生态体系的建设。这个体系要求具有健全、闭环的能力,如来自各个入口的订单的履约服务,包括下单、分拣、配送、售后全链条的服务。从整个行业来说,生态也处于日渐完善的过程,各类服务商经过疫情的大浪淘沙,现在各自术业有专攻,在各自服务的领域,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高效。

2.抓应用,贴近业务运营
为什么要数字化?云架构为什么重要?AI为什么会深入影响零售业?……这些理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产品和方案的应用。大到会员系统的更换或升级,小到卡券的核销,都需要在应用中检验。在数字化进程中,曾经出现很多花架子的方案,如一些所谓的深度挖掘和精准营销工具、一些所谓的异业联盟积分工具,一些缺乏内容支撑的大屏系统,在实践中很难应用,或者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大概率上线失败。    

3.求实效,在实践中检验

从电商的整个发展过程看,线下零售企业踩过很多坑,如PC电商、APP开发、跨境电商等,企业投入巨大,但大多数效果不理想。痛定思痛,零售企业对实效越来越看重,可以说“实效是检验产品和方案的唯一标准”。

在数字化发展的这样一个关键节点,“2024零售业技术应用大会暨零售数字化生态高峰论坛“定于9月4-6日在重庆举办,会议的主题为”强生态 抓应用 求实效“,这是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连续第六年举办相关专题会议,也是一场新朋老友相聚的盛会,一场实践经验交流分享的大会,一场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的动员会。


会议日程安排如下:


目前会议已进入全面筹备阶段,详细日程将于近期发出,敬请关注。



扫码报名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技术支持:南京柏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8200号